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中长期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2014-07-10 15:5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1986—1990(1986年5月4日六届四次人大会议通过)   

  序 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做好这一时期的各项工作,实现“七五”计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对我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五”期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广西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资源优势,逐步调整经济结构,全面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好的条件。同时,经过处理“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机构改革,调整领导班子,整党,纠正不正之风,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开创了经济建设的好形势。1985年社会总产值达到321亿元,“六五”平均每年增长8.4%,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达213.2亿元,超额11.3%完成“六五”计划,平均每年增长7.7%;①国民收入完成15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8%。

  农业总产值1985年完成9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2%,超额2%完成“六五”计划,主要产量除粮食、烟叶由于自然灾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上的某些缺点和失误等原因没有完成计划外,其它经济作物,林、牧、副、渔业,乡镇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甘蔗、油料、黄红麻、水果 、水产品产量、造林面积平均每年增长都超过10%以上,乡镇企业总收入、苎麻、桑蚕茧等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农业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工业总产值1985年达到123.9亿元,超过“六五”计划19.4%,平均每年增长9.8%,主要产品产量除化肥、原煤、纯碱等没有完成计划外,绝大多数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计划。钢材、汽车、平板玻璃、有色金属、化学纤维、自行车、手表及洗衣机、电视机等,五年增长一倍以上。工业的发展,为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基本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五年完成基建投资51.8亿元,大中型重点建设基础上大化电站、黎塘水泥厂、南宁平板玻璃厂、防城港、柳州化肥厂尿素车间、贵县糖厂扩建等38项已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技术改造投资五年完成24.7亿元,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2700多项,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商品流通活跃,市场繁荣。社会商品零售额1985年达91.9亿元,超过计划23.8%,平均每年增长12.7%,外贸出口五年合计17.4合亿美元,比“五五”期间12.8亿美元增长36%。区内外的经济技术协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财政收入显著好转,1985年完成20.2亿元,扭转了从1981年到1984年间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

  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推广应用了一批科研成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密切。高等学校五年共招生3.6万多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7.8万多人,都超额完成了计划。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和提高。五年安排城镇就业劳动力54万多人;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8.8%,平均工资平均每年增长8.6%,农民平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1.8%;五年住宅建设,全民所有制单位1268万平方米,城镇私人建房467万平方米,农村私人建房7590万平方米。这些情况说明,我区国民经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同全国相比,我区“六五”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全国11%,广西7.7%),而人口增长较快(平均每增长率全(① 注:工业、农业和工农业总产值为1980年不变价,其他为当年价,下同。)国11.7‰,广西18.3‰),因此,每人平均经济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广西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相当于全国的53.5%,1985年降为48.6%);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的比重仍很大;亚热带优势没有很好发挥,农业这个基础还相当脆弱;工业比重和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文化科学和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落后,老少边山穷地区的贫困状况比较突出;地方财政仍然困难;市场物价指数较高,尤其是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较大。因此,我们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又要估计到面临的不利因素,使制定的“七五”计划建立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

  一、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1)“七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全国计划的指导下,从广西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较快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打好基础。从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出发,我区“七五”期间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为:

  一、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进一步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

  二、进一步发挥广西的资源优势。

   三、正确处理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使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我区“六五”的速度和略高于全国“七五”的计划速度。

  四、促进科技进步,加快智力开发。

  五、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六、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七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继续推进经济体制由旧模式向新模式——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

  第二,加强农业基础,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争取农村经济全面较快发展。要求在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继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学种田,提高单产和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加工,加速发展食品工业、造纸工业和其他轻纺工业。

  第三,加强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等重点建设,积极发挥广西水电、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等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为我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第四,繁荣城乡市场,加强流通服务。改善商品流通,以适应搞活与发展经济的需要。

  第五,坚持科学技术进步。进行工农业的技术改造,使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我区发展工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争取在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开发新产品和产品竞争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成效。

  第六,加强智力开发,争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有较快的发展,重视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第七,利用我区沿海和侨乡的有利条件,积极增加出口创汇,发展旅游事业,逐步发挥大西南出海口的作用。

  第八,改善经济布局,加速发展桂东南积极开发桂西北,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系。

  第九,努力增收节支,增加财政收入。

  第十,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

  第十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计划指标以内。

  第十二,逐步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件生活水平。

  (3)根据我区“七五”计划的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区“七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为:

  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到31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8%。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0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4%(包括村办工业为12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5%);工业总产值为20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5%(不包括村办工业为19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

  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72亿元、223亿元和280亿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由1985年的5.5万吨/亿元,降到1990年的4.9万吨/亿元,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85年的12332元,提高到1990年的17787元,全民工业可比产品成本1990年比1985年降低1%。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每年增长9%,1990年达到155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平均每年增长8%,1990年达到32亿元,五年共计136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86.4%。

  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共计128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63%。

  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

  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2.4‰以内,1990年末全区人口4119万人。

  “七五”计划的目标是积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只要我们坚持“急躁的情绪不可有,翻番的信心不可无”的思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正确决策,团结奋斗,实现或提前实现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具体任务

  (4)我区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具有以下八个方面的优势:1.亚热带农业资源;2.有色金属矿产资源;3.水电资源;4.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产资源;5.宜林宜牧的大面积山地;6.旅游资源;7.海洋资源;8.地理位置优势。根据全国发展战略,从广西的实际情况出发,“七五”期间我区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加快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发展,争取农业稳定全面增长,保证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重点建设,扩大消费品生产,积极发展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继续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理顺各种经济关系,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我区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打好基础。

  (5)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做到农、工、商、建、运综合经济,逐步改变我区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状况。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提高它们在农村产业中的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改造,使之逐步由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提高农、林、牧、渔的单产和产品质量,抓好良种推广,科学种养、合理施肥和植保防疫。

  (6)种植业,着重处理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要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少量调入,保护粮食播种面积5200万亩,提高复种指数,争取粮食稳定增产,在适合于种植粮食,尤其能够发展商品粮的地方,仍应积极生产粮食,建立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主要产品都要求增产,其中具有亚热带特色的柑橙、沙田柚、香蕉、菠萝、龙眼、荔枝、芒果等主要水果、苎麻,以及春烟要求较大幅度的增产。1990年主要农作物产量指标是:

  粮食1430万吨(286亿斤),比1985年增长28%;

   油料32.5万吨(650万担),比1985年增长42.5%;

  甘蔗1220万吨(24400万担),比1985年增长24.2%;

  黄红麻15万吨(300万担),比1985年减少35.2%;

  苎麻1.5万吨(30万担),比1985年增长6倍;

  烤烟4万吨(80万担),比1985年增长2.2倍;

   水果115万吨(2300万担),比1985年增长1.96倍;

  茶叶1.5万吨(30万担),比1985年增长50.8%;

  蚕茧0.6万吨(12万担),比1985年增长27.7%。

  “七五”期间,要继续加强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保障水利收入和用水调度,搞好维修配套,提高灌溉效益;应用引之有效和科技,积极推广良种,扩大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改革耕作制度,恢复和发展绿肥,改良土壤,改造低产田、地,根据不同生产期合理搭配品种,采用薄膜育秧,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等办法,努力减少倒春寒和寒露风对我区粮食生产的危害,使粮食稳定增产。根据市场需要的供求变化趋势,安排经济作物生产,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建设具有我区特色的甘蔗、水果、苎麻等亚热带作物基地。把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重点放在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和劳动生产率上,1990年粮食亩产千斤以上(按耕地面积计算),甘蔗亩产4—5吨,同时,要提高品种质量。

  (7)林业,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大力护林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七五”期间,进一步调整好林业结构,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切实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努力扩大森林面积,计划造林150万公顷(约2300万亩),其中,国营造林5万公顷(7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7%。加快发展具体广西特色的八角、玉桂、栲胶、紫胶、油桐、油茶等,进一步发展桂油、茴油、灵香草、茉莉花等香料,以及中草药材的生产。计划营造经济林30万公顷(450万亩)。抓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33万公顷(约500万亩)的建设,重点种好杉、松和良种桉。积极发展飞机播种造林,加快荒山绿化。积极抓好育苗工作,保证造林质量,搞好中幼林抚育,提高单位林林蓄积量。注意保护和发展水源林、薪炭林。坚持用材林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年砍伐量。逐步改变单一生产原木的状况,按照社会需要,积极发展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8)畜牧业,“七五”期间继续把发展养猪放在第一位,着重提高生猪出栏率和瘦肉率。同时大力发展在牛为主的草食动物,逐步改良牧草,提高草食动物在肉食中的比重,增加鲜奶的生产。家禽业,要提高成活率和商品率。1990年主要畜产品产量指标:

  肉类总产量97.5万吨(19.5亿斤),比1985年增长34.9%;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82.5万吨(16.5亿斤),比1985年增长33%;

  生猪年末存栏1450万头,比1985年增长1%;

  肉猪当年出栏1000万头,比1985年增长44.2%;

  奶类产量2万吨(4000万斤),比1985年增长2.15倍;

  蛋类产量11万吨(22000万斤),比1985年增长1.75倍。

  发展畜牧业要继续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体多种经营的方式,进一步发挥国营饲料公司、食品公司、水产公司、供销社、养鸡场、农场与水产养殖场的作用,组织更多的饲养专业户,逐步形成种畜、饲料、饲养、加工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生产体系。各级财政、银行、供销、粮食等部门、要给予支持和帮助。

  (9)渔业,要养殖、捕捞、保鲜、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提高养殖比重。近海捕捞要适当控制捕捞量,以保护和恢复资源;要充分利用滩涂、山塘、水库和其他一切可养水面,积极发展海水、淡水养殖。配合饮料工业的需要,要争取发展淡鱼粉。1990年水产品量达到28万吨,比1985年增长48.1%,其中,淡水产品14万吨,比1985年增长1.09倍。

  (10)抓好副食品生产,逐步解决城镇和重点工矿区的副食品供应。我区多年存在的副食品供应紧张问题,在“七五”期间,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给以解决。肉类生产,要重视推广禽畜良种,发展饲料生产,搞好防疫工作。城郊生产的品种,除猪、禽、蛋以外,还要积极发展养鱼和牛奶生产;家禽除养鸡外,提倡养鸭、养鹅。在继续抓好近郊与工矿区附近的蔬菜生产的同时,积极开辟远郊蔬菜基地,保证城市人口所需的菜地面积,重视不同季节的蔬菜品种搭配,争取蔬菜周年均衡生产和供应,在交通方便的地方争取多生产,多销区外。主要城市和郊区、市辖县,要逐步提高肉类自给水平。在供应体制上,国营商业要进一步搞好副食品经营,积极参与调节,继续起平抑物价的作用,对国营公司的补贴三年不变。

  (1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根据“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七五”期间,我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发挥本地资源的优势,发展传统名牌产品和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就全区来说,优先发展以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中小农具、日用轻化工业、建材及建筑业、小水电、小煤窑、采矿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在发展乡镇企业中,还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企业整顿,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二是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通过培训、选送、进修、招聘、引进、国家分配等办法,培养人才,改变乡镇企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四是城市工业要采取多种多样形式同乡镇企业挂钩,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农村扩散产品、技术、人才,搞好城乡协作,特别是五个区辖市要把郊区和所属县带起来;五是加强信息研究,为乡镇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六是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各地对乡镇企业,要做好规划,分类指导,明确发展方向,组织各部门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1990年计划乡镇企业总收入70亿元。比1985年增长1.44倍。

  (12)努力扩大消费品生产。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亚热带农业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食品、造纸、饲料以及纺织、服装、日化用品和耐用消费品工作在继续抓好日用必需品生产的同时,大力生产名牌产品,发展新品种和新产品,开辟新的生产门类。

  (13)食品工业,是我区工业中的一大产业。产值和税利收入在我区工业中占重要地位,发展食品工业,要依靠多方面力量,工办、商办、集体、个体办。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积极扩大区内外和国内外市场。要从我区的资源优势出发,以水果、蔬菜、粮、糖、淀粉、中药及其他土特产为原料。以罐头、饮料(包括粉状饮料)和方便食品为先行,进行多层次、多品种的开发,要增加品种、扩大名优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有广西特色的新型食品。如利用罗汉果、金银花、猕猴桃、刺梨生产保健性饮料等。制糖工业主要是对现有糖厂控潜改造,建立稳产高产的原料基地,保证甘蔗供应,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提高出糖率,做好综合利用,开发新的副产品。1990年计划:

  食品工业产值40亿元,比1985年增长48.1%;

  机糖100万吨,比1985年增长59.7%;

  卷烟75万箱,比1985年增长14.4%;

  啤酒8万吨,比1985年增长3.94倍;

  地方名酒1万吨,比1985年增长51.5 %;

  各种饮料11万吨,比1985年增长11倍;

  罐头21万吨,比1985年增长66.7%。

  (14)造纸工业,根据我区资源条件,继续贯彻“草木结合”方针,同时要利用我区林地宽广及马尾松、桉树等速生林木的有利条件,争取有较大的发展。继续增加规格品种,在保证文化出版用纸和技术配套用纸的同时,努力增产各种包装纸板、生活用纸、低定量新闻纸、胶印书刊纸及各种涂布加工纸的生产。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搞好现有纸厂的改造,建设南宁新纸厂,扩建柳江纸厂,改造一批中小纸厂,为造纸工业大发展创造条件。争取1990年机制纸和纸板产量达到26.5万吨,比1985年增长39.5%。

  (15)纺织、服装和日用消费品工业要有较快的发展,以适应改善人民生活和扩大出口的需要。纺织工业要重点发展原料生产,特别是化纤和麻丝原料,适应调整衣着用布、装饰用布、工业用布的比例和产品结构。增产一些高中档麻、丝、呢绒及纯棉产品;采用成熟的新型纺织工艺,扩大适纺能力,增加阔幅织物,提高织物后整理质量;抓好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为今后纺织工业发展增加后劲。服装工业,要加强设计工作,改进产品结构,多样化、多层次地发展全系列产品;发挥引进生产线的效益,重视研究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日用消费品工业要根据市场需要和我区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发展以家用电器为重点的耐用消费品生产,争取“七五”期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0年纺织和日用消费品工业计划:

   纺织工业产值20亿元,比1985年增长55%;

  化学纤维2万吨,比1985年增长66.7%;

   纱36万件,比1985年增长44%;

  布2.6亿米,比1985年增长70%;

   苎麻布1300万米,比1985年增长1.09倍;

  丝织品3000万米,比1985年增长1.1倍;

  呢绒300万米,比1985年增长12倍;

  自行车85万辆,比1985年增长18.7%;

  手表80万只,比1985年增长58.1%;

  合成洗涤剂3万吨,比1985年增长42.9%;

  洗衣机15万部,比1985年增长97.4%。

  (16)饲料工业要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发展。根据我区饲料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的情况,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小并举,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经营。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办饲料工业的积极性。饲料生产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主要城市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建设技术水平较高的添加剂、浓缩饲料工厂和规模较大的配合饲料、全价饲料厂;县、乡要因地适宜,以生产配合饲料或混合饲料为主。有关部门要做好规划,搞好饲料原料的供应工作,加强饲料监测,保证饲料质量。

  (17)能源工业建设,从我区的资源情况出发,以电力为主,煤炭为辅。电力结构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能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大中小结合的方针。综合开发多种能源,大力降低能源消耗,争取能源紧张逐步有所缓和,并为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力量。

  (18)电力工业,“七五”期间要加速红水河梯级水电站的开发。重点抓好天生桥二级(低坝)和岩滩水电站的施工,争取天生桥一级(高坝)电站的开工,积极做好龙滩、大藤峡水电站和百色水库等工程师的建设前期工作地方水电对我区有很大作用在保证国家重点电站建设的同时,要继续抓好地方水电的建设,实行大、中、小相结合,鼓励集资办电,调动各方面办电积极性,争取比“六五”有较大的发展,列入国家计划的八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在“七五”期间达到初级电气化标准。同时,大力抓好来宾、合山、田东等火电厂的新建和续建工程。以缓和1988年以后我区枯水季节严重缺电的局面。在抓好电源建设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我区电网网架。重点抓好110千伏的网架建设,以扩大区内电网的送电能力,提高我区用电水平。逐步完善电价管理制度,实行季节性电价,鼓励枯水期多发电和鼓励发展丰水期用电的季节性生产。1990年计划发电120亿度,比1985年增长46.7%,其中,水电75亿度,增长26.1%,火电45亿度,增长1.01倍。“七五”期间,全区电力建设总规模260万千瓦,其中,水电222万千瓦(包括天生桥坝索电站)。火电38万千瓦;竣工投产发电装机102万千瓦,其中水电64万千瓦(包括小水电)。

  (19)煤炭工业,要扶持现有生产矿井,抓好技术改造,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协调好产运销,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抓好在建井建设,做好后续井的建设前期工作同时抓紧制定政策与法规,搞好小煤窑的整顿和管理。1990年煤炭产量800万吨,比1985年增长33.6%。

  石油工业,积极配合国家进行北部湾油田的试采、十万大山石油勘探及扩大田东油田的勘探和开发。

  (20)节约能源。我区工业基础薄弱,中小企业比重大,许多重要产品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利用率低,节能潜力大。“七五”期间继续贯彻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1990年计划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为4.9亿吨/亿元,比1985年降低0.61万吨/亿元,共节约140万吨(标准煤)。节能基建的重点是热电结合、余热发电、造纸碱回收、工业沼气和城市煤气;在行业上是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耗电多的部门和行业;在能源品种上是电和煤的节约。已列为国家计划的节能基建项目有东笋、昭平、容县造纸厂的碱回收和南宁、桂林城市的煤气工程。要加强能源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节约能源管理条例》,加强和完善节能的综合治理,通过技术进步、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经济结构合理化等途径,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农村能源利用不合理,短缺状况日趋严重。“七五”期间继续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薪炭林,推广省柴节煤灶,稳步发展沼气。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小水电、小煤窑,搞好太阳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试点示范,抓紧乡镇企业的节能工作,“七五”计划国家下达省柴节煤灶200万户、薪炭林200万亩,沼气池12.5万个。

  (21)原材料工业,应发挥我区矿种较多、藏量丰富、产区集中、共生物多、开采条件较好的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建材、锰品、非金属矿,同时也要发展铜铁和化学工业,并逐步开发利用稀有金属。加强对民矿的领导,采取分散开采、定点选矿、集中冶炼的方针。鼓励集体、个人兴办矿业。加强计划管理,集体和个人采矿要保护国家资源,注意安全生产,坚持申请、审批、发证制度。

  (22)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区优势产业。“七五”期间,重点发展锡、铝,积极发展铅、锌,有条件地发展钛、锑、铜;加强共生有用元素和稀贵金属的回收,为使我区成为有色金属之乡打好基础。要抓紧大厂二期采选工程的建设,抓好100#矿体的采选工程,分期建成来宾冶炼厂,使新锡都早日起飞。进行现有冶炼厂的改造。积极做好平果大型铝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七五”期间争取建成平果铝第一期工程。根据市场需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建立具有广西特色的有色金属加工和产品深化加工工业。积极开发地方小有色,要制定政策,规定合理价格,多方集资,发展横向联系,促其发展。争取到1990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到10万吨,比1985年增长1.15倍,其中锡产量10000吨,增长54.9%;铝15000吨,增长1.6倍。

   (23)建材工业,也是我区的优势产业。“七五”期间,在重点发展传统材料的同时,大力发展非金属矿和新型建筑材料。完成柳州水泥厂扩建工程,增加平板玻璃新品种,加快小水泥的技术改造和发展,加强滑石、花岗岩、大理石、瓷土等非金属矿的开采和加工,相应发展建筑卫生陶瓷、轻质墙体材料及装修材料,积极开发新弄材料,提高产品档次。1990年水泥产量600万吨,比1985年增长44.1%;平板玻璃105万重量箱,增长7.9%。

  (24)钢铁工业,为适应我区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重点抓好柳州钢铁厂的技术改造,同时进行其他钢铁厂的技术改造,1990年钢产量达到50万吨,比1985年增长28%,钢材产量达到40万吨,增长32.5%。锰矿开采及锰品加工要利用我区矿藏和电力丰富的优势,加快大新、天等锰矿和“八一”锰矿、灵川钢铁厂的电炉、高炉的建设和改造,争取到1990年锰矿石有较大的增长,锰铁合金的产量达到10万吨,比1985年增长74.2%。在发展锰铁合金的同时,发展硅铁、钨铁、钼铁等合金。积极开发利用我区膨润土矿。

  (25)化学工业,立足现有基础,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努力发展线碱、烧碱等基本化工原料;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金红石钛白;开拓精细化工新领域。橡胶行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重点发展轮胎和高档化学鞋,争取多出口,多创汇。化肥行业要有计划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复合肥料。小氮肥厂要以肥为主,多种经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消耗,扶植一批企业进行重点改造,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0年计划;

  纯碱产量3万吨,比1985年增长87.5%;

  烧碱产量3.8万吨,比1985年增长3.5%;

  轮胎产量80万套,比1985年增长63.8%;

  化肥(折纯100%)产量38万吨,比1985年增长27.7%。

  (26)我区机械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潜力大要通过改组联合和技术改造,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专业化和零部件专业化的生产水平;大力开发节约能源、消耗材料较少的“精、轻、小”产品;加速采用国际标准,提高基础件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开辟国际市场,多出口多创汇。根据我区地理特点和家业经济发展特点,生产农业机械和农、林、牧、副、渔、土特产加工机械;适应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我区的内燃机的优势,发展载重汽车、微型汽车、客车和造船工业;围绕水电优势,发展中小型水电设备和配套设备、仪表;围绕有色金属和建村的优势和港口建设、工矿改造、乡镇企业发展的需要,发展冶炼、起重运输、工程机械以及其他专业及通用机械、各种机床、锻压设备、精密量具、磨料磨具、机床电器等。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复印机等。1990年计划:

  全行业工业产值30亿元,比1985年增长75.4%;

  载重汽车6000辆,比1985年增长1.04倍;

  微型汽车1万辆,比1985年增长1.37倍;

  内燃机350万马力,比1985年增长1.28倍;

  发电设备6万千瓦,比1985年增长1.83倍;

  装载机1800台,比1985年增长94.6%。

  (27)电子工业耗用资源和能源少、渗透性强、附加值高,要特别重视电子产品的开发研究和电子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区电子工业起晚、基础薄弱,要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要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推广应用技术中求得自身的发展;要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促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在大力发展基础元器件生产的同时,协调发展有特色、有水平、适销对路的整机产品;要重点改造一批企业。1990年计划:

  地方电子工业产值8亿元,比1985年增长2.64倍;

  电视机20万台,比1985年增长24.3 %;

  收录机30万台,比1985年增长10.7%;

  集成电路30万块,比1985年增长1.72倍。

  (28)交能运输业,要扩大能力,调整结构,加强综合运输网络的建设。抓好南防铁路、防城港、北海港、北海机场、西江航道整治等续建项目;抓紧完成柳州枢纽编组站、黎湛线和黔桂线的改造工程;争取建成南昆线南宁至平果段。公路建设,实行从中心城市向外辐射,沿海向内地辐射,兼顾边远山区的原则,“七五”期间,改造与新建相结合,以改造为主,采取国家投资、多方集资、民办公助等形式,解决资金问题,计划新、改、扩建成南宁至北海等二级公路575公里,三级公路415公里,四级公路2000公里。改善渡口,新建公路大桥20座,公路与铁路立交16处。内河航运,完成西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着手其他航道整治和港口扩建;加速车船的更新改造。1990年计划:

  铁路客运量达到3400万人次,比1985年增长25.2%;

  铁路货运量3500万吨,比1985年增长50%;

  交通部门汽车轮驳船客运量2.94亿人次,比1985年增长68%;

  交通部门汽车轮驳船货运量2200万吨,比1985年增长32%。

  (29)进一步改善通讯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状况。重点扩大市内电话和长途电话的能力:“七五”期间计划新增市内自动电话64000门,新建长途线路1100条。进行南宁通讯枢纽、南宁至北海和柳州、桂林微波干线的建设及程控数字交换设备的引进,实现地、市、重点县长途自动或半自动拨号,增加农村电话业务量。1990年计划全区邮电业务量1.05亿元,比1985年增长50.4%。

  (30)建筑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设计功能和质量标准。进一步改革建筑业的经营方式,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工程实行跨地区、跨行业招标投标,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在完成区内建设任务的同时,扩大技术、劳务出口,多创外汇。

  (31)商品流通和公共服务业。为了保持市场消费品供需基本平衡,要大力组织适销商品的收购和供应,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油、肉、禽、蛋、奶、水产、水果、蔬菜等重要农副产品,国营商业要采取合同定购、换购等方式掌握货源,积极参与市场调节,搞好市场供应。国家计划调拨的粮、油等主要农副产品的调拨任务,必须保证完成。努力做好工业消费品特别是方便食品、各种饮料、各类纺织品、中高档服装以及家用电器等紧俏工业消费品的收购和供应。在稳定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在进一步搞活流通的同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全社会的流通活动进行引导和调节,做好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量的平衡,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工作,加强国营商业设施和职工队伍的建设。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积极发展饮食业和各种修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1990年计划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5.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全区社会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达到83.9万个,比1985年增加1倍,每千人拥有网点20.3个;1990年社会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人员达到135.5万人,比1985年增加76.2%,每千人拥有商业人员33人。

  (32)财政和金融,要努力增加收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组织收入的作用。适当集中财力,加强重点建设,提高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和增加科教文卫支出,注意扶植财政补贴县。1990年计划全区财政收入3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中央财政补助,财政收支达到平衡并略有结余。

  要充分发挥银行、保险系统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以及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通过经济、行政、立法等手段,控制信贷总规模,稳定金融市场,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广聚社会资金,发展横向资金的流通。1990年信贷资金,各项存款余额计划达到146亿元,比1985年增加6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42亿元,比1985年增加1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5.8%,信贷差额84亿元。增加的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增加工业、商业、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农业贷款。

  (33)我区旅游资源丰富,岩溶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各地风景名胜幽雅绚丽,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要坚持“友谊为上,经济受益”的方针,实行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政策,加快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以桂林为主的旅游区。在保护好“桂林山水”,重点开发桂林旅游区的同时,建设以桂林、南宁、柳州、梧州、北海市为中心点的广西旅游网。到1990年,计划接待国外客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等8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060万人次,国际旅游营业收入达24042万元,国内旅游营业收入达10600万元,旅游外汇收入达7000万美元。达到上述目标,“七五”期间要增开新的旅游区,建设新的风景名胜点,增建一些宾馆、饭店和旅游综合服务配套设施,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要抓好旅游商品的生产,加速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训。

  (34)“七五”期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初步计算五年合计为191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128亿元(基建投资80亿元,比“六五”实际完成增长54%;更新改造措施投资40亿元,比“六五”实际完成增长64.6%;其他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集体投资7亿元,个体投资56亿元。

  (35)全民所有制单位基建投资80亿元,其中,国家计划已安排的49.34亿元(部直属项目23.9亿元,国家补助节能项目投资0.5亿元,地方统筹包括自治区及地市县自筹投资22.75亿元,国家专项安排投资2.19亿元),预计国家各部门在今后年度安排小型项目投资共10亿元,尚可争取安排的大中型项目投资约20亿元。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建设在投资结构上,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根据国家计划的安排,主要用于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工业;自治区统筹安排的预算内的财政自筹投资五年计划16.5亿元,安排如下:1.按行业切块5.65亿元,其中用于农林水24115万元(占5.65亿元的42.68%);用能源、交通12265万元(占21.71%);用于轻纺1250万元(占2.21%);用于科教文卫体和广播电视8505万元(占15.05%);用于城建、环保4300万元(占7.61%);用于其他工业、财贸、物资、劳改、边疆建设补助及其他6065万元(占10.73%)。2.与国家合资建设项目中的地方投资7.3亿元,其中用于能源、交通、原材料6.4亿元;用于轻工业5000万元;用于农、牧、渔业800万元。3.教育1亿元(加上第一项按行业切块5.65亿元中用于教育5000万元,“七五”教育基建投资共1.5亿元,比“六五”同口径计划数增加一倍),此外,还有从其他方面安排给教育的投资(如各地市县、各部门自筹教育投资,自治区从教育事业费中开支不纳入基建规模的中小学建设投资,争取中央各部门专项补助的教育投资等)。4.其他项目投资2.55亿元,用于与国家合资的待定项目及逐年按项目安排的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科文卫体和广播电视及其他等方面,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费用等。其他地方各级的投资,除配合国家项目建设的必要投资以外,主要用于地方能源、交通、通信、原材料、消费品工业和科学、教育等建设。适当增加生产性投资,减少非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充分发挥各种自筹资金和社会资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与引导自筹资金、社会资金投放生产性建设。同时,积极引进区外投资与利用外资、侨资。项目选择,要以社会经济效益和有偿还能力为前提。国家已安排我区“七五”建设的大中型项目及预备项目(打*者)共18项,其中,电力4项(岩滩、天生桥坝索水电站,合山、来宾火电厂);铁道3项(南防铁路、柳州机车车辆厂、* 南昆铁路南宁~平果段);交通6项(防城港、西江航道整治,西江航运桂平枢纽马骝滩电站,南宁~北海公路、梧州西江大桥,* 盘~百公路);有色金属2项(大厂矿务局、来宾冶炼厂);煤炭1项(合山东矿斜井);建材1项(柳州水泥厂扩建);轻工1项(南宁造纸厂)。此外,已批准项目建议书的1项(平果铝厂)。

  “七五”期间,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主要小型基建项目有22项,其中:电力1项(田东火电厂四号机组);交通邮电7项(北海机场、北海港扩建、桂林~阳朔公路、南宁邕江二桥、梧州桂江二桥、桂林程控电话、南宁~桂林邮电微波工程);有色金属3项(100 #矿体、罗城宝坛锡矿、德胜铝厂扩建);建材1项(罗城矿务局水泥厂);化工1项(南化聚氯乙烯);煤炭工业3项(那龙煤矿二号斜井、南宁四塘煤矿里彩斜井、新州煤矿四号斜井);森工1项(梧州刨花板厂);轻工3项(南宁啤酒厂、桂林啤酒厂、广西赖氨酸厂);教育1项(广西大学工学院);广播电视1项(广西广播电视中心)。此外,尚有一批利用外资的旅游项目。

  (36)积极开展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七五”期间国家安排全民所有制单位技术改造和更新措施投资35亿元,争取达到40亿元。投资重点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广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和增产创汇产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发展食品工业,以及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行业在技术改造中要为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服务。国防工业要贯彻保军转民的方针,发挥其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开发和制造先进的民用产品。重点改造采矿、冶炼、建材、电子、机械、轻纺、化工、食品等一批骨干企业;同时努力抓好蔗糖、松脂、冶矿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的综合利用等。“七五”期间,国家计划安排我区技术改造的限额以上项目有柳州钢铁厂、柳江造纸厂、柳州铁路局柳南编组站、黎塘~湛江铁路改造、柳州~黎塘铁路复线、衡阳~南宁邮电电缆工程等。其他主要技术改造项目还有:八一锰矿、灵川钢铁厂、柳州化肥厂纯碱车间、桂林轮胎厂、梧州松脂厂、柳州微型汽车厂、柳州工程机械厂、玉林柴油机厂、贵县糖厂、南宁罐头厂、梧州锅炉厂、北海海洋化工厂等。(*基建投资中,有一部分尚在向国家争取,集体及个体投资,是测算数字。)

  要按照行业技术改造规划,认真做好技术市场调查,有系统地引进一些关键技术,通过消化、创新,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引进技术的方向要由进口成套设备为主转向以引进专项技术为主,由新建为主转向以老企业技术改造为主,由扩大生产能力为主转向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深度加工为主。同时注意加强技术引进工作的管理,制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

  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进一步加强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对那些技术改造和出口任务重、上交利税多而调节税率高的企业,逐步减征调节税。按照《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的规定,有步骤地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并将折旧基金全部交由企业使用。

  第二,把技术改造与行业调整、企业结构改组结合起来。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行业规划,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促进企业的调整和联合,使技术改造建立在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第三,把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结合起来。各行各业在技术改造中,都要根据国外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技术装备政策,尽量引进适用的国外先进技术。

  第四,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的项目,所需贷款优先予以安排。从价格、信贷、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试制新产品,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对耗能高、质量差、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以及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要限期淘汰。

  (37)坚持“两种生产一起抓”,大力抓紧抓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于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我区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水平,从“七五”到本世纪末,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又处于高峰状态,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更显得艰巨。各级领导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破除封建思想和落后意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健全办事机构,加强技术力量,做好药具发放,切实保障计划生育所需的经费,搞好督促检查工作坚决制止多胎生育,严格控制无计划生育,人口每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4‰以下。1990年末,全区总人口控制在4119万人以内。

  三、经济建设的布局

  (38)我区在全国属东部经济带,位于东、西部的结合部,既有利用沿海条件发展经济的便利,又兼有近似我国中西部的较为丰富的水电、矿产资源等优势,“七五”期间乃至九十年代,国家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在中部,我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利用我区沿海和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促进经济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发挥我区的优势,为形成下列基地准备条件:1.亚热带农业及食品、造纸、纺织工业基地;2.以水电为重点的原材料基地;3.以有色金属、锰、非金属矿和建材为重点的原材料基地;4.以北海市、防城港、梧州市为窗口的出口商品基地;5.以桂林为主的旅游区;6.林业基地;7.海洋水产养殖基地。同时,建设成为云、贵与华南的交通枢纽和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按照经济布局的总体设想,在抓好经济结构的同时,搞好城市和我区东、西部共同发展的经济布局、加速开发和建设钦州湾区域,加强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39)城市经济布局。我区直辖市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区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要进一步发挥城市在流通、信息、金融、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中心作用,密切城乡联系,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五个主要城市,应是各具特色的综合发展,南宁市以消费品工业为主,根据条件发展原材料加工工业;柳州市以原材料及其加工工业为主,配以适当的消费品工业;桂林市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相应发展食品、其它消费品及电子等精细加工工业;梧州市、北海市、防城港以出口商品及其它加工工业为主。要发挥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造条件逐渐形成新的城市,逐步形成以主要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城乡经济网络。

  (40)我区客观上存在着东部和西部两个地带,东西两部的资源和经济发展各有长短。东部地处沿海,交通比较方便,是我区粮食、水果、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和消费品工业的基地,也有比较丰富的非金属矿产,拥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技术、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比较活跃,社会资金较多,又是侨乡,引进外资、侨资和技术也比较方便,由于有这些条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今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仍将呈现由东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开发西部的支援力量。因此,加快东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广西的经济发展。西部则是我区能源、矿产、林木以及多种土特产资源集中的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是东部经济发展的腹地和依靠。“七五”期间,西部的水电、有色金属工业建设,是国家在广西投资的重点,同时,由于山区的贫穷,国家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对西部地区也有一定的照顾和支持。东西两部,无论从民族关系上或经济关系上,从来都是互相支援、互相依存的,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加快自身的发展,重视对方的支援与市场,发展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同时,在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仍将呈现不平衡的,因此,对于局部地区来说,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争取走在前面,是很重要的。

  (41)加速开发和建设桂东南,进一步发挥我区沿海地区特别是开放城市北海、防城和口岸城市梧州的窗口作用以及向内,向外辐射作用。要重视开发本区域资源,创造条件走贸工农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外引内联,优先改造老企业,同时重视开发新行业,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与乡镇企业,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以出口保引进和必要的进口。农业在保证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重点放在水果、蔬菜及水产品、畜产品为原料的仪器工业方面,并进行非金属与有色金属矿产的开发。随着南防铁路、南宁~北海公路、西江航道整治等交通线的建设和建成,将日益显示北海、防城、梧州等港口的重要作用。同时,建成北海机场、梧州西江大桥,加强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加快开发和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向国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和港澳市场,把北海、防城建设成为外向型的港口城市,增强桂东南地区的出口能力。

  做好侨务工作。要利用我区是全国第三侨乡的有利条件,促进我区特别是桂东南地区的建设。

  (42)必须十分重视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建设把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作为一个任务来抓,使这些地区在经济上有较快的发展,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主要措施为:

  第一,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广开生产门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优势,使现有山区贫困的劣势逐步转化为资源开发的优势。除了适于种粮食的地方仍不放松粮食的生产以外,着重抓好:1、发挥亚热带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果及其他经济作物;2、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水源林和林下作物,长短结合,以短养长;3、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改良牧草;4、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生产,逐步实现专业化种养,大批量生产;5、县办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加工利用本地资源为主,如食品、轻工、建材、小水电、小矿山以及商业、动力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除供应本地区市场以外,积极打开区内外市场以至国外市场,要从具体条件出发,选准起步产业,抓好产品基地的建设。

  第二,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要认真贯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有关规定。依靠发展生产来解决贫困问题。对国家自治区和投资和补助的各项资金和物资,如“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支边贷款、用粮棉布以工代赈、普及中小学教育经费等,要用好管好,以发挥经济效益为前提,不要当救济款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智力开发上,并获得最大的效益,继续实行和完善“六五”以来行之有效的特殊政策和扶持措施,减轻贫困地区的经济负担,培植和增强其内在省略,在财力、物力、人才安排上,照顾这些地区,适当减免农业税和工商所得税,银行贷款适当放宽条件,各方面都要重视和支持山区建设和扶贫工作。

  第三,配合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促进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七五”期间,国家在我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多数在西部山区,有国家重点工程的地方,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抓住时机,发展副食品生产、地方材料生产和第三产业,提供劳务,既支援国家工程建设,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四,重视智力开发,努力提高山区干部群众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要抓好基础教育,办好中小学,大力发展初级、中级职业教育,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普工作,增加农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要注意发挥理有人才的作用,通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现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包括有生产经验的老农和能工巧匠。

  第五,加强横向联系,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敞开门户,放宽条件,大力引进区内外资金和先进生产技术,建立与各中心城市、桂东南较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

  (43)为了使我区经济布局合理化,进一步发挥优势,要重视做好行业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投资、利用外资和吸收区外资金、社会资金。除完成国家下达的重点前期工作计划以外,按照建设程序,选择一批基建与技改项目,提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并积累起来,以便有条件时及时上马。

  (44)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继续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为振兴广西准备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主要任务是:

  第一,发挥我区有色金属、锰和部分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桂北锡多金属矿、桂西南铝锰矿、桂东和桂东南金银锡钽钛和铅锌矿、桂西北金锑矿的普查勘探;探明更多的重多和重晶石、膨润土、萤石、大理石、花岗岩、优质粘土和优质石英砂等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产。

  第二,适应能源开发的需要,积极开展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继续进行十万大山、百色盆地石油的勘探,开展宁明盆地和南宁盆地石油普查工作。

  第三,积极开展以城镇、沿海开放城市和红水河流域为重点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尽力为老、少、边、山穷地区人畜饮用水和矿产、水力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服务。

  第四、切实加强基础地质和科研工作,抓好区域地质调查,深入开展新的一轮矿产普查和物、化探工作发现和提供一批新的资源基地,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科技问题。

  (45)开展国土开发和整治的规划和研究工作,为长期计划打好基础。在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指导下,制定以2000年为目标的广西国土规划纲要,勾画出本区区域规划,首先完成我区沿海地区国土规划试点和红水河水能、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综合开发规划,然后逐步开展其它地区的区域规划。配合中国科学院开展全区国土资源的综合考察工作。制定国土法规,加强土地、森林、水、矿产、海洋等资源的管理,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工业“三废”排放,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结合起来,以求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土整治与规划的基础之一是测绘。“七五”期间、测绘工作的重点是:测绘和更新1:1万地形图和航空像片影像图。同时,要搞好地籍的测量,加强地政管理。

  (46)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我区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大“七五”期间,必须加强土地管理工作。要广泛宣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重要意义,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土地的法律、法规有关政策规定,每年都要检查清理非农业占用耕地对清查出来的违法占地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要采取综合措施,土地管理。一是加强行政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二是运用经济手段控制非农业用地,实行征收土地税和土地使用费。三是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根据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县以上积极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构,加强土地管理。

  四、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47)努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入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切实解决好科技与经济想分离、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

  根据我区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调整、整顿、充实。调整或合并一些重叠的科研机构,鼓励开发性机构与企业合并成为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部门,对经济建设急需但条件较差的科研单位,应予以充实、加强;根据我区经济发展需要适当建立新的研究机构,以逐步建成一个布局和专业结构合理、与我区发展需要配套的、具有我区特色和较高水平的科研体系。

  继续扩大研究所的自主权,改善科研机构的人员结构和比例,提高科研队伍素质。逐步实行研究机构拨款制度的改革。鼓励和发展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吸收能力。健全农村科技体系。改善科研条件,加强科技服务基础建设。

  (48)动员组织全区科技力量,通过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提高全区的科学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技术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为实现我区“七五”期间的经济发展目标服务,为九十年代我区科技进一步发展与经济振兴打好基础。

  第一,针对我区自然条件的资源优势,如亚热带资源,水电、矿产资源,海洋、滩涂资源,石山区等的利用,开展科技工作,为使我区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服务。

  第二,组织实施“星火计划”,用科学技术推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农村建设和发展。重点抓好粮食、亚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禽畜、海洋渔业和淡水水产养殖、小型有色金属矿的开发、农副产品工厂化加工、农村建筑及建筑材料、农村能源及轻纺、食品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与成套适用技术的推广,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努力加强以农村知识青年、基层干部、乡镇企业管理及技术骨干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培训工作。选择和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发展乡镇企业的示范点。积极配合各县,做好县一级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

  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山下乡,把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加速商品经济发展,提高自力更生能力。解决温饱问题,要抓好石山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研究工作,为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打下基础。

  第三,配合企业技术改造,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和开展技术服务。通过科技成果的配套,推广应用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适用先进的技术,改造我区主要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和传统工艺,创名牌产品,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大力组织“科技创汇”工作,重点抓好一批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竞争能力的开发项目,积极开发一批新的出口产品和为旅游服务的项目。

  根据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今后发展的需要,抓好科技攻关,做好技术准备。

  第四,密切注视国内外新技术高技术发展的动向,重视和抓好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遥感技术的应用 。为用新技术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兴产业服务。

  第五,针对我区资源开发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与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后劲有关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

  (49)加速技术市场的开拓。逐步健全技术商品流通体系,促进技术成果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到内地、从军工到民用、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

  要注意发挥中心城市在科技工作中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使中心城市有计划地发展各有特色的科技优势,带动农村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协作,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组织配套工作。

  (50)加强科技人才的管理和科技队伍的知识更新工作。搞好科技、人才普查,建立人才资源信息系统。

  (51)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大力开展对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认识我区的实际情况,为促进我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结合我区民族地区、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开展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问题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同时,开展具有我区地方特色的经济史、民族史、地方志等方面的研究,力争拿出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52)发展教育事业,是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要抓好教育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好师范学校,加强师资培养,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坚持教育要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要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区培养出更多的科技、经济、政法人才。

  (53)加强基础教育。在地制宜地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五个区辖市市区、半数左右的县城、部分企业办学单位和少数经济发达的乡(镇),约占全区总人口15%的一类地区,要求在1986年普及小学教育,1990年左右普及初中教育,五市郊区,经济发展属中等水平的乡(镇)和其他企业办学单位,约占人口的45%地区,要求在1990年以前普及小学教育。同时,为在“八五”期间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做好准备,其余约占人口40%的地区,要求在1990年以前普及小学教育,争取到2000年左右基本普及初中教育。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

  (54)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在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同时,加速发展农业中学、职业中学。要求每县办好一至三所职业中学,有条件的普通中学积极开办各种类型的职业班。争取到1990年,全区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之比接近或达到一比一。同时,继续搞好就业前的劳动培训工作,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各单位招工要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同时,要努力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问题。

  (55)高等教育的发展,以老校挖潜、提高为主。要作出规划,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继续调整高等教育的科类和层次结构。加强政法、财经、管理及工、农科中的短缺专业,发展通用专业。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增加大学专科招生人数,扩大大学专科的在校生比例。到1990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约4万人左右。同时,增强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教育事业规划工作,逐步使科类、层次、比例合理化,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

  (56)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民族教育的关键是抓好中小学基础教育。继续采取举办寄宿制民族小学、初中班、民族中学的办法,努力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提高教学质量。大中专学校。继续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办法,多招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进一步办好现有民族大、中专学校,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专门人才。积极推广普通话,同时积极稳步地试点推广壮文。

  (57)努力办好成人教育,加强在职干部职工的培训工作,为提高干部素质、职工素质服务。认真做好整顿、调整和提高工作。努力办好职工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夜大学、干部管理学院和各类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同时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干校的作用,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进行正规教育或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文化、业务水平。积极推行自学考试制度,逐步扩大高等自学考试的专业范围,同时试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发展成人教育,要加强计划性,注意长短结合,脱产、半脱产和业余学习结合;要讲求实效,避免片面追求文凭、学历的形式主义倾向。

  (58)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的两个决定及自治区党委相应作出的两个规定。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继续改善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稳定人才,控制人才外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认真做好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山下乡,为改变老、少、边、穷地区贫穷落后面貌作出贡献。

  五、对外经济贸易

  (59)努力增加出口,多创外汇,是扩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关键。“七五”期间要在出口商品构成,国际市场开拓和出口商品生产布局这三个方面,争取有新的突破。在积极扩大传统商品出口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扩大工业品出口,逐步把出口商品从初级品转向制成品,从低档商品转向中高档商品,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包装装潢。出口创汇一千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争取从“六五”期间的八种发展到二十种以上,即:优质米、活猪、罐头、茶叶、松香、竹制品、精锡、重晶石、活鸡、砂糖及其制品、木薯片、桂皮、炮竹烟花、羽绒制品、麻袋、各种编织品、成药药酒、麻纺织品、水泥、滑石等。大力开发其他新产品出口,并力争使机电产品出口有明显的增长。1990年出口额达到6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62.2%。要切实抓好出口生产体系建设,择优选点,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条件好的出口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生产出口工业品为主的厂矿,使之成为增加出口创汇的支柱,对出口产品,要优先安排生产和所需资金,优先供应原材料、燃料、动力的包装、物料,优先进行技术改造,优先运输。保证出口货源建立在长期、稳定和不断增长的基础上。要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方面发展出口产品的积极性。继续实行和完善外汇留成办法。根据国家规定,设立出口发展基金和奖励基金,对出口产品减免关税,对出口专厂和生产基地采取不同于内销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措施。要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同东南亚、欧美、拉丁美洲、中近东、苏联、东欧的贸易往来,增加成交额,采取双边或多边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开拓新市场。加强驻港机构和海外推销网点。严格履行合同,按期交货,保持国际信誉。在积极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继续发展旅游业,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技术、劳务出口,吸收更多的侨资侨汇,使商品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60)提高进口用汇效益,合理调整进口商品结构。继续实行计划用汇总额控制,严格进口用汇审批制度。1990年计划进口额3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21%。进口的重点是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以及国内紧缺的生产资料。认真做好技术市场调查,做到进口国别多元化。严格控制国内能满足供应的原材料、设备、耐用消费品的进口。要合理调整全区进口用汇负担,实行谁使用进口物资谁负担外汇支出,自治区适当补助的原则,并积极组织好外汇余缺调剂。

  (61)利用外资,加快我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五年合计利用外资争取达到7亿美元,比“六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倍。要加强利用外资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平衡;引导外资重点投向资源开发型、出口创汇型的生产项目;多搞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型项目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为增强偿还能力和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创造条件。要严格按基本建设和技术引进管理的程序办事;切实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除继续积极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外,还要注意积极争取联合国和友好国家双边和多边的援助以及一些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也可以适当利用一些国外商业贷款。要建立国际收支计划制度,做好外汇和外债的统一管理。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在经营期内,原则上要做到外汇平衡。对已经批准签约的项目,要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国内配套资金,抓紧建成投产,大力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2)进一步改革外资管理体制,灵活贸易方式。在坚持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统一对外的前提下,抓紧落实与外贸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进出口管理,发挥地方、部门和出口创汇企业的积极性。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争取国家给予外贸进口的经营权,积极开展易货贸易和计划外代理出口业务。要加强外贸行政管理和业务协调,积极培养外贸专业人才,加强海关监督和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六、经济体制改革

  (63)“七五”期间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继续发展有计划的商品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积极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改革计划、物价、财政、金融体制,加强经济立法和司法工作,搞好机构改革,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管理制度。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要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64)增强企业活力。继续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减少层次,改进管理,清理整顿公司,把应该赋予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权真正放给企业,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我区大中型企业具有积累资金、产品开发、技术进步和市场应变的能力。小型企业也要继续放开搞活,落实政策,促其发展。逐步适当提高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留利水平,增强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进行企业自身配套改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逐步推广以目标利润或综合指标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以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责任制,健全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其它规章制度,做好基础工作。改进企业领导体制,通过任命、选举、推荐、聘任等多种形式,把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企业的领导岗位上来。切实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和聪明才智。加强党委的保证和监督作用,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

  (65)逐步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积极发展城乡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发展工商结合、农商结合、农工商结合等新型商业企业。国营商业要积极参与市场调节,吞吐物资,平抑物价。沟通城乡关系,打破地区、部门界限,进一步搞活流通。

  开拓市场和完善市场体系。要继续扩大消费品市场;逐步减少国家分配调拨生产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开放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的技术市场;开辟和发展资金市场,积极发展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资金融通,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投资,促进资金市场的逐步形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辟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加强商业行政部门对社会商业的领导与管理,做好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工作,促进商业的发展;按照经济区商品流向的要求,组织商品交换,发挥集纳和输送信息的职能;进行国营商业企业体制的改革,小型国营商业企业,可以有步骤地实行“改(改为集体所有)、转(转为集体经营)、租(承包出租给集体或个人)”的办法,放开经营。供销合作社要发挥其联结城乡经济的桥梁作用,做好农村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做到组织生产、参与生产、服务生产。

  (66)积极推动横向经济联合。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已经开始由过去纵向管理为主逐步转向以横向联合为主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横向经济联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要克服多年来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思想影响,按照“扬长避短、广开渠道,不受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所有制的限制,积极发展原材料生产与加工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之间、民用与军工企业之间、工农商贸企业之间的联合,以及交通运输企业之间的联营,并从体制、政策、立法上切实保证横向经济联合的顺利进行。”

  (67)进一步开展与区外的经济技术协作,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重点是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加速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开发和利用我区有色金属、锰铁合金、建筑材料、亚热带作物、土特产、林业和旅游等资源。继续巩固发展与江苏的对口支援,促进轻纺、电子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培养大中学校师资,联合开发有色金属资源。积极发展与西南各省的经济联系,开展交通、能源、化工等各方面资源开发的协作,开拓轻纺市场,为西南各省利用我区出海港口服务。进一步发展与广东的传统经济往来,搞活商品流通,引进扩大与京、津、沪等城市和地区的协作。利用他们的经济技术优势,联合开发资源,发展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企业联合体。争取国家各部委及其直属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援,建立纵横交错的协作网络。

  (68)在区内要推进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开放式的城乡经济技术协作,积极开展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及各自内部的经济技术协作。抓好区辖五市和先进地区对贫困县的对口支援。进一步开展企业的横向联合,联合的规模可以由小到大,由简到繁,联合的内容和方式应多样化。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拳头产品、名优产品为龙头,组建科研、生产和销售紧密结合的联合企业或单一产品的生产协作,逐步形成一批企业群体和企业集团。在人才培训,经营管理,生产技术,供销渠道等方面,大力扶持、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利用我区沿海开放的城市和港口的有利条件,搞好工贸结合、企贸结合,使外引与内联更好地结合起来。

  (69)进一步改革计划体制。把计划工作的重点,逐步地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到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控制为主的宏观管理的轨道上来。搞好中长期计划和综合平衡工作,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建设布局,做好全社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综合平衡,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比重,逐步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充分注意发挥指导性计划的作用。密切结合计划目标,加强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手段的综合配套运用。继续改革物资计划供应体制,扩大与改善生产资料市场,加强统配物资资源的管理和对合同订购工作的领导,为生产建设企业服务。加强统计工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经济信息和预测工作,努力提高经济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宏观控制调节能力,同时开展市场预测和各种形式的信息咨询服务。逐步开展九十年代发展规划及“八五”计划的准备工作。

  (70)按照国家的部署和规定,有计划地调整价格体系和改革价格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价格,使新的价格体系,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在整个价格体系改革过程中,努力控制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实际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同时要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物价纪律,保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

  (71)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打破资金使用上的“大锅饭”。进一步完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建立、健全乡(镇)一级财政,进一步完善税制,加强税收的征管工作,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组织收入的作用。通过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作用,正确调节和控制社会需要的总量和结构,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保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同时要公平税负,鼓励竞争,合理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收入的分配。加强财政纪律。“七五”期间,长期靠财政补贴的县,要有一批摘掉帽子。

  用好用活财政性资金。有的资金和事业费要采取适当形式有偿使用。加强使用单位的责任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层次,多形式兴办科学文教卫生事业。从事技术性开发和推广应用的科研单位实行对外有偿合同,对内课题承包,逐步过渡到经费自主。国家财政拨款和拨改贷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非盈利性事业的建设,其他尽可能使用自有资金和通过合资、集资、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有些周转快、效果好、有还款能力的项目,适当采取财政资助、贴息的办法。同时,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之同国家宏观经济的要求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审计、工商等经济监督工作。

  (72)金融体制的改革,要健全和完善以人民银行为领导、以专业银行为主体、以多种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银行系统筹集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信贷制度,控制贷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合理化。加强流动资金管理,执行企业补充流动资金的制度,逐步改变流动资金的供给制状态。有计划地扩展信托、信用、保险等非银行机构,活跃民间信用,广聚社会资金,发展横向资金融通,促进资金市场的逐步形成。逐步做到按照国家批准的计划和信贷政策自主地发放贷款,并承担贷款的责任和风险。

  (73)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按照国家的部署,进一步完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建立健全技术职务等及相应的工资制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企业的工资制度;做好与劳动合同制相适应的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的配套工作。按国家规定,继续实行多种用工制度。

  (74)加强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逐步制定地方性的法规,加强经济法人才的培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努力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法律人才,争取有关经济部门、大中型企业配备经济法制干部,逐步建立经济法律咨询机构,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开展普及经济法的宣传工作,增强干部和群众法制观念。加强经济司法工作,严厉惩办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犯罪分子,正确处理经济纠纷,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保障国家、集体的公共财产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75)搞好机构改革。根据党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精神,逐步调整机关的职能和机构,按照“服务”的宗旨调整和改革组织体系,加强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和咨询机构,充实经济监督部门和经济监察机构。专业性经济管理部门要从具体管理直属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向搞好全行业指导。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逐步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从着重抓分钱、分物、分指标转为着重抓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

  (76)“七五”期间,我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步,认真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制定的改革措施,做好巩固、消化、补充、改善工作,进一步搞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搞好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加强宏观经济的间接控制;第二步,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要求,搞活流通,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进一步完善税制,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第三步,随着价格体系逐步理顺,市场体系逐步完成,宏观控制机制逐步健全,调整和建立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进一步解决企业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的问题,最终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七、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77)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七五”期间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左右,扣除物价因素,职工平均工资每年增长4%左右,加上就业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年平均收入增长5%左右。广开就业门路,基本安置完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增设商业网点,增加各类生活服务项目。发展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提高非商品消费在人民生活消费中的比重。适当发展住宅建设,积极推行城镇住宅商品化,按照城市规划由开发公司、民用建筑公司统一生产商品住房出售。严格控制干部职工住宅面积不适当的扩大和住宅建设标准的提高。城乡建房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我区部分地区饮用水困难的状况,要在“七五”期间有所改善。

  (78)进一步发展卫生保健和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饮用水,加强防病治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城乡卫生设施的建设,改善城乡的卫生状况。坚持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的发展方向,努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大力开发和利用我区中药材资源。对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卫生医药事业给予帮助,尽快改变缺医少药的状况。要加强医学和医药科学研究,开展民族医学医药研究工作。发展医学医药教育。扩大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医务医药人员素质,搞好优生优育,加强妇幼保健,提高人口素质。“七五”期间,增加医院病床2.1万张。

  (79)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和改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做好优抚工作和社会救济工作。社会保险要有一个大发展,逐步建立机关、事业、企业的各种保险制度;研究和建立城乡个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公司业务。

   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必须同经济的发展同步。各级政府、企业和有收入的事业单位,要积极兴办儿童活动中心、养老院、休养所、疗养院等社会福利设施。要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并妥善解决聋哑残人员的劳动、生活和教育问题。优抚救济工作要从单纯的救济转变为既保障救济对名象的生活,又注意扶持他们发展生产。

  (80)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防治污染以城市为重点,城乡并重。到1990年,在大气环境方面,按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南宁、柳州、梧州、北海四市从现在的三级提到二级,桂林市从三级提到一级。城市主要干道噪音不超过60分贝。水环境方面,要求西江水系主要干流和大支流的水质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漓江达到二级标准,饮用水源达到二级标准。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现有工业企业都要认真处理“三废”,大中型企业“三废”的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要做到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其防止污染和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乡镇企业如无有效的“三废”治理设施,不得从事石棉、土硫磺、农药等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保护生态平衡,要控制污染和水土流失,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绿化城乡。全区特别是五个直辖市和行署所在的城市和旅游区要进一步做好绿化、美化、净化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加强劳动保护,搞好安全生产。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改善劳动条件。现有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要基本达到劳动安全卫生标准,老企业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同时,增加安全防护装置和尘毒防护设施;在新建、扩建企业和引进工程项目的同时,要搞好劳动卫生防护设施。

  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1)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并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七五”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金钱至上,个人至上的思想影响,反对各种违反职业道德、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同时,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82)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事业。新闻工作要加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文化事业要坚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实和发展各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电影院等群众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各种内容健康,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注意研究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文化艺术事业;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激励全区各族人民为振兴广西而努力奋斗。提高广播、电视的质量和覆盖率,着重扩大中波广播和电视调频覆盖面积,到1990年争取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64%,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75%。完善和增加电视节目的传递和发射手段,努力办好边境地区广播、电视。出版发行事业要努力改进印刷技术,提高印刷能力,缩短出版周期、增加图书发行网点。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城镇和农村学校按不同要求广泛开展体育达标活动;厂矿、企事业单位分期分批健全各产业体育协会;乡镇逐步建立体育机构;进一步发动和组织伤残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提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专业运动队伍的运动技术水平要有较大的提高,争取在全国和国际性的运动会上创出更好的成绩。

  (83)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和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奋发图强、致力四化的革命精神。继续广泛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建设文明单位、文明村的活动。同时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本身的思想和组织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树立优良作风,克服官僚主义,纠正不正之风,争取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

  (84)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的方针,用五年时间普及法制教育,使群众特别是干部知法、守法,保证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继续打击严重的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抵制和取缔出版、发行黄色小报、放映黄色录像、赌博、卖淫、封建迷信等一切败坏社会风气的活动,抓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推行和落实各种形式的治安责任制。公安、安全、司法机关要加强自身建设,从严治警,并加强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配合,共同正确地执行法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